作者 : Brain.com記者 莊守禾 |
更新時間 : 2008/11/17 10:00:13 |
【中時併購案系列報導3】五大集團搶救中時,免於被蘋果併購。但確定由旺旺集團接手的中時,未來會怎麼發展呢?動腦雜誌特別採訪,媒體、廣告及公關代理業高階主管,看她們如何看待中時的未來。
(Brain.com 台北 2008-11-17 )十月底,傳出壹傳媒收購中時集團,震撼媒體圈,也讓不願看到蘋果勢力一報獨大的各大財團,紛紛跳出來搶救中時。經過密集的洽談磋商,最後,中時集團確定是落到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的口袋。成為旺旺集團下醫院、飯店、酒店和保險等事業體外,另一個全新的分支體系。而面對中時易主,對廣告傳播圈來說,又有怎麼樣的影響呢?
WPP傳播集團GroupM(群邑)台灣區董事長余湘,旗下掌管傳立、媒体庫、競立等三家媒體代理商,媒體廣告量總承攬額數一數二。她認為,雖然說,媒體本身經營體系易主,只要媒體還存在,對媒體代理商來說,並沒有太大的影響。不過就側面得知,蔡衍明聲稱買下媒體的意圖在「社會公益」,就媒體代理商採購的角度來說,這樣的經營目的,未來的路會走得很辛苦。另外,就是要觀察中時集團旗下的媒體,風格的改變。因為,坦白說,壹傳媒進入台灣市場,消費者的胃口被養得很大,如果之後,中國時報維繫目前的走向和做法,就算易主,結果並不會改變。
而蔡衍明並沒有經營媒體背景,就這點來說,余湘並不擔心。她認為,旺旺集團如果聰明的話,會找專業的人才管理媒體。她猜測,曾任華視業務部經理的王麟祥,在旺旺想要競標台視的時候,當過旺旺集團的窗口,是旺旺集團中最有可能出線,協助電視媒體經營的人選。而平面部分,余湘認為,傳統三大報的包袱都很重,報紙廣告量又不斷下滑,只有作風創新大膽的蘋果日報,去年還有九億營收。中國時報、聯合報,都受到過去文人辦報的影響,經營方式已經不太符合時代需求,冗員太多、體制僵固,讓經營者難以施展。就算旺旺接手,裁員也難避免。
雖然,余建新被旺旺邀請擔任未來中時集團的顧問,雖然他瞭解中國時報最深,但不見得對中時最有幫助。余湘說一個故事,來傳達人容易被自己的思維囿困的例子。從前,有一個馬戲團失火了,燒死了兩頭大象。管理人員百思不得其解,大象只被短短的木樁栓住,以牠的力氣,絕對可以掙脫,但為什麼沒有?調查之後才發現,因為大象從小就被木樁栓住,小象力氣小,掙脫不了,幾經嘗試之後,確定自己是無法掙脫。暗指余建新從年輕就在中時集團成長,跳脫不了中時式的思維,包含難以超越父親文人辦報的成功形象,接棒之後,被集團老臣、員工、社會大眾賦予厚望,都是無形的壓力。余湘認為,不自我框限的人,可以在商業環境中,搶到更多資源,也更有機會成功。
先勢集團營運長 黃鼎翎 ,則不看好旺旺接手之後的中時集團。她認為,旺旺集團充滿本土霸氣的管理風格,與中國時報既有的文人風氣,一定會產生很大的衝突。可以預見整個企業文化的大調整,對現有員工來說,應該不會是好的經驗。除非,旺旺集團經營層不直接管理中國時報,但 黃鼎翎 認為,既然蔡衍明有心要買媒體,沒有不管的道理。未來中時怎麼變化,是還蠻值得觀察的。
而從廣告代理商的角度,李奧貝納董事長黃麗燕,其實對旺旺入主中時採樂見其成的態度。她認為,只要台灣媒體不要變成少數壟斷,中國時報賣給誰都好,只是要調整媒體的角度。因為媒體存活與否,還是回歸市場競爭機制,端看內容優劣,而不是誰比較有錢,就經營得好。如果旺旺集團有心要經營媒體,就不要再從「利益」的角度思考。畢竟媒體不是一般商品,影響的是消費者的價值觀、社會氛圍,甚至文化。即使消費者有娛樂和八卦的需求,但腥羶色並不代表整體社會的期望,媒體還是應該把持住自己的原則。
中時集團的易主風波,大抵塵埃落定。但究竟未來旺旺會如何操作「中時集團」這張牌?事業版圖大部分在中國的旺旺,是把「中國時報」、「中天」和「中視」當作台灣媒體,還是中國媒體經營?台灣媒體圈,雖避掉了中時蘋果化,卻難逃中時「紅旗化」?這交易不僅是蔡衍明超過百億的豪賭,也會是兩岸媒體佈局的攻防戰。
本文轉載自動腦雜誌電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