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這篇文章是同仁Peggy轉寄給我的,在動腦會議中她提及了這個新觀念,就立即把相關的資訊轉寄給我,我認為這是一個公關人資訊吸收與分享的好習慣,值得嘉許;正因為我們的工作總是要站在時勢的浪頭,所以養成快速吸收新知的能力也是公關人必要的能力之一。
我們都知道,在這個不景氣的年代, 沒錢有閒的人今天以後或許可以另一種方式獲得自己生活上的所需,最新的時間交易就是一種很有趣的概念,或許大家都可以試試,以及期待它未來更有趣的發展!
如果你有興趣瞭解,其實台灣也有一個時間銀行,可以上去看看:http://www.touchtime.com.tw/item/index.asp
商業周刊 第1105期 2009-01-26
山頂洞人時代靠交換食物、牛羊養家活口;現代人靠時間交換學習芭蕾舞、去紐約旅行,這是一個新交換時代,沒錢買東西沒關係,現代人重拾古早人的生活,時間可以當貨幣用,從美國、日本、愛爾蘭到台灣,時間貨幣的概念正流行。
火車來了!」站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月台上,五歲的席拉(Shiela),開心的大叫大笑。她用在社區撿垃圾的「時間」,換來一趟火車之旅。
日本的佐賀太太,用她幫鄰居小林太太整理庭院的一小時時間,換來隔壁本田太太教授的插花課。
在愛爾蘭,有人利用教別人電腦課程的時間,換到一台舊電腦,還有一趟紐約的旅行。
時間,原本像流沙一樣,無色、無味,流失了也不覺得可惜。
但是有人發現了它的價值,他想把時間「存」起來,存在每個人的銀行戶頭裡,想用的時候就拿出來花用,而且可以交換。時間銀行創辦人艾德加(Edgar S. Cahn)在一九八○年發明了時間銀行的概念,他把每個人的時間、服務當作一個有價的貨幣,透過每個人對別人付出所累積的「金額」,換成他自己想要的服務,或是像席拉一樣,換到一張火車票。
席拉,五歲,住在美國華盛頓特區。她住的地方經濟蕭條,沒有工作機會,她的鄰居盡是些身上滿是刺青的失業年輕人。她沒有錢,不能上電影院;沒有錢,她也不能離開華盛頓。
趨勢:時間貨幣已逐漸流通
不用花一毛錢就能享有各種服務
上帝唯一對席拉比較公平的是,她跟全球首富比爾‧蓋茲(Bill Gates)一樣,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,滿滿的時間成為小席拉最富足的「資產」。
她的父母幫她加入時間銀行的計畫,每個星期,她省下玩遊戲的十個小時,幫社區裡的組織撿垃圾、清潔街道,每一小時換取一元當地發行的「時間貨幣(Time Dollar)」。「她是我看過年紀最小的時間銀行使用人。」艾德加說。
時間貨幣給了席拉不一樣的機會,每星期存十小時,一年她的名下就有五百二十個小時,她用自己賺來的「錢」,換到原本價值數百美元的舞蹈課;上完舞蹈課,她還參加空手道課、網頁設計課程,甚至換到一趟離開華盛頓的火車之旅,全都不花現金,花的是自己賺的時間貨幣。
以上文章摘錄自商周1105期
完整的報導連結在這邊: 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article.php?id=35697)